首页 > 考研 > 考研资讯

内卷之下,23考研择校应该注意什么?

对于刚决定参加考研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的很多信息。除了那些有明确考研目标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可能还不知道如何选择学校——是选择一所名校,还是选择一所普通的学校?

而在考研“内卷”严重的情况下,考研择校更应该注意,以减轻考研压力。

下面就和致学教育小编一起来看看内卷之下,23考研择校应该注意什么?

内卷之下,23考研择校应该注意什么?

1、要科学择校/数据说话。

事实上,科学择校是相对盲目的,也就是说,在选择学校之前,我们必须充分的用数据说话。例如,要找到相应的要考的学校客观数据,然后用数据进行比较。主要包括统招人数、分数线、最高分、最低分、总成绩分布、公共课成绩分布、专业课成绩分布、报录比、学长学姐录取情况、专业课范围及真题、复试比例及难度等,还有其他数据比如研究方向、就业情况等等。

2、避免盲目名校情结。

名校是很多学生从学习开始就有的情结,名校的光环真的吸引了每一个学生。甚至有很多学生参加考研的目的是实现自己当年没有进入名校的梦想。因此,这些学生也把考研作为翻身进入名校的绝佳机会。

此外,拥有名校文凭可以提高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名校逐渐成为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其次是考研压力的急剧上升。

这时,小编就有问题了:

你知道北大的报录比吗?了解题目难吗?了解为什么北大很多专业成绩看起来低吗?

因此,大家应该用理性思维来分析自己是否适合某所学校,从自身公共课程的基础、专业课的把握程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而不是凭借一腔热血。

3、避免盲目跨专业。

分析目前跨专业考研的动机,一般有以下三种:

第一,为了找个好职业。所跨专业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第二,为了混硕士文凭。跨专业竞争小,门槛低,录取方便;

第三,为了摆脱现有的专业背景,跨专业是自己的兴趣。

盲目跨专业不仅学习困难,而且就业困难。一些跨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也有严重的适应和消化不良。例如,项目不能完成,编程编不出,写科研论文不熟悉学术话语、缺乏创新思维……

跨专业报考有风险,这就要求考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决定跨专业时一定要多问几个问题:

希望考上研究生后,我的人生有什么变化?

报考哪个专业?这个专业能改变我的现状吗?

我能专心学习这个专业吗?

这个专业受欢迎吗?历年的分数线是多少?

4、区分压分的情况。

考研压分一直是一个话题,对于初试进入复试,考研压分不会有影响。但对于调剂生来说,考研压分确实会让他们处于劣势。

事实上,所谓的压分也是一些高校为引进高质量学生的对策,但对一些失败的考生不利。

5、最好有要目标院校的直系学长学姐带路

目前,很多院校因为保护本校学生考研的原因,真题重点、难点很难获取,外校的学生在跨考的时候非常被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长学姐尤为重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要考的专业招生较少。比如北大的很多专业招生少,没地方买资料,就只能求助于学长学姐。

6、院校是否保护第一志愿。

保护一志愿是指复试后优先录取一志愿考生,一般有四种情况:

①不接受调剂,即使有专业满,也只录取一志愿;

②不接受校外调剂,学生来源不足的专业校类似专业的志愿考生调剂;

③接受校外调剂,但志愿考生优先复试,调剂名额不占志愿录取名额;

④接受校外调剂申请,但优先考虑报考学校的志愿考生。

在择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避免踩坑,尽量选择保护志愿的学校。

7、区分是否存在歧视。

为了优质学生,一些高校将优先考虑985和211高校的考生。如果一些出身不好的学生,哪怕初试分时考的高分,也可能被刷掉。然而,这只是少数高校的情况。我们不确定之前必须多问。

8、区分分数线和实际录取分数线。

许多学校的分数线很低,但很少有人这么低,所以我们必须以具体的录取分数为准,试着根据录取成绩单的中位数来判断,不能盲目地用分数线来判断。

9、复试的难度和比例。

事实上,初试和复试的比例也是总分的计算方法。有的高校初试成绩占总分的70%,然后复试占30%,有的高校初试和复试占总分的50%。

其实两种占比各有利弊,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考生明明初试的分数不高,但是因为复试表现出色,分数高最终被录取,而初试分数高,复试分数低的反而被刷。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复试比例。复试比例实际上是指录取人数与复试人数的比例。大多数高校的复试比例是1:1.2,也就是说,如果录取10人,12人将进入复试,最后刷2人。但部分高校复试比例为1:1.5甚至1:2,但复试比例越高,复试竞争越激烈,风险越大。

10、提前了解专业课的难度。

专业课的难度是我们后期复习的拦路虎,尤其是考好学校的学生,一定要多注意。我们可以找学长学姐问问或者在网上找找对应的真题回忆看一看,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学会,能不能考到一个合适的分数。

选择考研是一个需要科学思维、借助数据和他人力量的大工程。所以希望大家在择校的过程中,多理性分析,多求助于学长学姐和相关老师,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相关链接:

由于考试政策不断变化,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请以考办权威发布信息为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