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越来越难,不避开三个“雷区”难上岸!
考研越来越热,从2015年的160多万到2021年的377万,六年之内翻了一番,人们选择考研的原因有很多。
有些人想通过考研来提高学历,因为他们的本科学校没有竞争力。
有些人真的很喜欢科研,希望能跟随名师,在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上取得成绩。
有些人被周围的人带动下,把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避难所,避免思考未来,延缓就业压力。
1、考研成为避免压力的选择,难度越来越大。
本来很多毕业生考研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工作计划。他们想通过考研推迟就业时间,过渡,顺便拿到学位,也许他们毕业后会有新的选择。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这样想时,压力已经从就业转移到研究生考试上,选择继续考研的人数量越来越多。为了获得第一名,考生只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获得更高的分数,从而使考研的录取分数线越来越高,但录取率并不一定令人满意。
更无奈的是,全国很多大学开始取消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开始向非全日制研究生倾斜。考研总体名额呈现缩招趋势,增加了考生考研难度。
考研并不是只要努力就够了,能否通过考试取决于许多因素。在整个考试准备过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坑,这使得许多考生因非分数而失败。
2、考研院校的雷区需要避开,通过笔试也可能落榜。
并不是说考高分就能被理想的院校录取。有些大学考研有雷区,踩到这些雷,考生的考试难度会徒然上升,通过笔试也可能落榜。
免试人数太多:每个学院的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研究生名额,尤其是名校的好专业,这里有我们学校的优秀本科生、外校学习成绩非常好,申请保送过来。
这些人也要占据高校原有的招生名额,更是压缩了统招生的上岸空间,因此最好避免避免人数较多的学校。
复试时间太晚:大家都知道考研笔试过线后,还要参加报考学校的复试。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校安排复试的时间是不同的,也是独立的。
本来如果复试不及格,还是有机会调整的,但是如果复试时间太晚,就会和调整时间碰撞,让考生失去良好的调整机会,甚至失败。
复试差额比例大:复试还有一个坑,就是差额比例太大。一般情况下,教育部规定复试比例不能大于2:1,但部分学校将全日制考生分数线与非全日制考生分数线相匹配,直接导致复试人数过多,笔试低分者无法反击。
不设置参考书目:有些学校没有给出明确的参考书目,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使一志愿考生难以获得高分,使调整考生的机会更大,使考生在准备阶段没有准备方向,只能扩大范围,增加任务量。
考生在报考前可以了解到以上雷区,一定要多方面收集信息,做好避雷准备。
3、报考比考试成绩更重要,选择一定要谨慎。
报考目标院校和专业直接决定了笔试成绩能否发挥最大价值。由于地域原因或专业普及,部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远高于正常水平。
例如,河南大学作为当地唯一的211所大学,将成为当地考生的竞争热点,录取分数线高于985所大学。
其他考生盲目追求名校,被名校的价值光环所吸引,总想对名校冲刺一次,但在考研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这样一些冒险的选择其实是不合理的。
有些考生对相关学校的专业了解不够,知道有限的学校,但这也是别人的目标,考试压力当然会很大。
收集报考信息绝不是浪费时间。在选择学校时,我们必须扩大我们的认知地图。我们可以参考学校老师和老年人的意见,通过多个平台收集信息,放弃一些固有的坚持,这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结论:研究生考试的过程漫长而痛苦,无数次面对积累的数据而感到焦虑,每个考生都想进入理想的大学,必须全面看待研究生考试,不仅要努力准备考试,还要做足够的作业,避免研究生入学考试雷区,理性选择学校,将增加入学考试的机会,希望每个考生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全力以赴,研究生入学考试!
相关链接:
由于考试政策不断变化,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请以考办权威发布信息为准!